中信房屋 中信房屋

記者謝禮仲/台北報導‧攝影

每到農曆春節前夕,台北市的迪化街便會舉辦「年貨大街」活動,無論在人潮擁擠的年節,或是平常時節前往,在狹窄的街道中抬頭仰望,雖然凌亂的電線交織遮掩,仍可發現此區的樓宇竟是如此的華美。

就從「迪化老街」循著歷史縱深出發,印象中現代化十足的台北市,其實依舊可以尋得前清時代留存至今的「老台北風華」。

迪化老街所在地為「大稻埕」,約在今日台北橋以南至南京西路,又分為南街、中街、中北街、普願街和杜厝街,且行業別清楚劃分集中。從南京西路右轉進入,永樂市場一帶至今都還是布疋的批發中心和成衣加工區。


↑大稻埕商場以傳統街屋形式呼應迪化街,後方則是布行聚集的永樂市場。(攝影/記者謝禮仲)

往北走,從霞海城隍廟至民生西路為當時的南街,聚集了上百家的中藥行,是全台最大的中藥材批發中心,街屋也頗有可觀,融合了巴洛克、Art-Deco風格的立面、山頭,給人舊時代雍容華麗之感。

民生西路至歸綏街的中街,也就是今日的「年貨大街」,南北貨店舖集中,成為迪化街的代表性行業;此段的建築立面也是整條迪化街最集中且精彩的區段。迪化街北段則以住宅、農具店、老式工作坊為主,商業氣息不再那麼濃厚,卻也幽緩地流露老台北的生活風貌。


↑以幾何線條表現的Art-Deco,讓迪化街洋樓的風格多樣可觀。看看牛眼窗的裝飾,就知道這是一家中藥行。(攝影/記者謝禮仲)

大稻埕在老台北肇基的歷程中,應是最「年輕」的發展區塊。清代咸豐三年(1853年),原居住在艋舺(萬華)的「下郊人」在械鬥中落敗,舉族逃往當時仍屬荒涼的大稻埕另謀發展。他們善於做生意的本事,加上地利之便、政策趨勢,迅速超越台北發跡的艋舺。

當時的淡水河尚未淤積,河運暢旺,大稻埕擁有距碼頭近且無虞淹水的優勢,快速地成為茶葉、樟腦、米、糖、絲綢、藥材與南北貨的最大集散地;劉銘傳擔任巡撫的1887年後,有心將大稻埕闢為台北的商業區,大手筆整建市街,並鼓勵富商投資興建洋樓,租予外商使用。趁著時勢所趨與接納洋風的浪頭,貿易更加熱絡,外商洋行林立,也為台北市留下最早出現的西式建築群。


↑霞海城隍廟為台北市的重要廟宇,城隍暗訪的民俗精彩。(攝影/記者謝禮仲)

霞海城隍廟是大稻埕,乃至台北市的重要廟宇,位列三級古蹟。每年端午節開始,為慶祝城隍爺農曆5月13日的千秋聖誕祭典,城隍暗訪、出巡遶境,各式民俗陣頭齊聚,萬人空巷,為台北市極具特色的民俗活動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omanlo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